Search This Blog

Wednesday, January 11, 2012

清明*古典詩

The following is extracted from 清明 - 维基百科 at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B8%85%E6%98%8E 

清明
=====
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。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°时开始;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三月节……物至此时,皆以洁齐而清明矣。”故清明節總是在公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。

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,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。


二十四节气
春季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
夏季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
秋季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
冬季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


清明節的起源,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「墓祭」之禮,後來民間亦相倣傚,於此日祭祖掃墓,歷代沿襲而成為華族一種固定的風俗。

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、掃墓郊遊的習俗,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、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傳統節日,在仲春與暮春之交,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,寒食節的後一天。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。

新加坡華人至今仍按照傳統儀式掃墓,多半為閩南儀式。每逢清明時節,新加坡華人多會舉家出行,親戚朋友相邀同往,坐滿一、兩輛小貨車浩浩蕩蕩去掃墓,大多先祭祀土地神。然後在親人墓前擺上酒食、果品和鮮花,燃起香燭,壓上墓紙,再將紙錢焚化,磕頭行禮,最後當場將酒食、肉、果喫完回家,一般會准備五牲祭拜祖先,當中少不了螃蟹等。祭拜完畢便當場剝蛤吃,然後把蛤殼丟在墳前,表示子孫已來掃過墓。
=====

清明*古典詩

.杜牧《清明》

古典詩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《清明》

诗云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谣指杏花村。”

此說始於《千家詩》。但《樊川文集》未見,此詩是否真出於杜牧之手,有待商榷


.高菊卿《清明》
南北山頭多墓田,清明祭掃各紛然。紙灰飛作白蝴蝶,淚血染成紅杜鵑。
日落狐狸眠塚上,夜歸兒女笑燈前。人生有酒須當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。
賞析:

高菊卿為宋代詩人。在這首詩中,作者開篇即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愁雲慘淡的清明祭掃場面:荒郊野外,墓塚累累,紙灰飛揚,泣愁陣陣,草木為之含悲,表現出清明節的特定氛圍。

第三聯寫得非常妙,通過“狐狸眠塚上”與“兒女笑燈前”形象的對比,一掃前面的陰霾之氣,墓地荒塚的孤寂和家庭夜晚的熱鬧景象的反差,讓人心里為之一動,感到清明的祭掃是那樣的虛偽。

正因此,作者在結尾寫道“人生有酒須當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”。作者也正是看到了現實世界人情的淡漠,才發出了及時行樂的感嘆。


北宋.黃庭堅《清明》
佳節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塚只生愁。雷驚天地龍蛇蟄,雨足郊原草木柔。
人乞祭余驕妾婦,士甘焚死不公侯。賢愚千載知誰是,滿眼蓬蒿共一坵。
賞析:

這是黃庭堅因得罪權貴蔡京而被貶宜州(今廣西宜山)時所作的一首詩。詩的開頭,描繪出春天萬木萌發,春雷動地,桃李爭豔的熱鬧景象,同時也點出清明時節人們祭掃荒壟,愁雲黯淡的場面。

但接著詩人筆鋒一轉,以“人乞祭餘驕妾婦,士甘焚死不公侯”一句,化用《莊子•齊人有一妻一妾》中的典故和介子推甘願燒死也不願為官的典故,在對兩種不同人的人生追求的對比中,表現出作者雖遭遇挫折而志節不改的高尚人格。

詩中表達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,結尾雖然說無論賢愚,最終還是化為荒塚一丘,歸於虛無,但我們細加推敲,就不難發現,作者在詩中並非是傾吐不平,而是在表明自己不願卑躬屈膝,奴顏媚骨地換取相應地位與富貴的高潔情懷。
=====

Source of information:
清明 - 维基百科 at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B8%85%E6%98%8E

No comments: